由兀的美術館主辦、兀物進口家居美學館協辦的「光錐抵達·郭振宇&楊愷亮雙個展」在濟南兀的美術館開展。展覽展出兩位藝術家綜合材料、油畫作品40余件,共話有關當代藝術的方向、生機與可能。
郭振宇與楊愷亮的雙個展,是一次光錐的交疊,也是與世界的重融,可追至情緒在體內的起意碰觸。
策展人劉愷為展覽開幕致辭
參展藝術家郭振宇(左)楊愷亮(右)
藝術家井士劍為展覽開幕致辭
參展藝術家郭振宇導覽
郭振宇從自然物候的節令自律(《蒹葭》系列),到現代都市在現代材料堆筑下的冷漠、孤獨(《寇莫大于陰陽》);從古文人的散淡、曠達、寂寥、超然的人格追尋(《平林漠》系列),到人文主義的物化、破碎與精神主體的艱難救贖與回歸(《暮光之城》系列);從秩序的思考、剝離(《天狗》系列)到光與塵的和合統整(《時間簡史》系列);從物質時代到跨越人工智能、后人類時代的數理推演(《封城時代的救贖》)?,F代主義啟動的科技與理性之光是否會無限制地超出人文所能把握的方向,郭振宇的藝術探討著人類文明發展帶來的悖論。從古文人的個體人格塑立到文明的迭代涌現,在廣袤的宇宙演化中,尋找這束文明之光所能帶來的慰藉,尋找在自陷的宇宙秩序外能夠用作救贖的負熵之食。
楊愷亮長期旅居歐洲,一種深埋在感情深處的情愫萌發,引發了對故國越陌度阡的鄉愁。一把老式座椅、凳子,追逐到他人家中借用,安置在情感的心頭,以此嗅聞房屋滯駐的分子味道(《楠楠》座椅系列),不可遏抑的情愫又是一次爆炸,探尋著時光之錐的觸角刺穿心緒。情感逐漸淹沒戶牖前的門窗映照(《回家》)、不可觸摸的夜幕擠壓,擴展至孤寂的院落、朦朧的雨簾(《華山腳下》),房舍外的柳樹(《我們看著變老的樹》系列)、記憶中的湖水、花草、庭院,都以斑駁的影像呈現。春天里的一樹櫻花,在陽光斑駁里開放,繁鬧的枝頭,剩余的是舊日的時光(《櫻花》系列)。雨云下翻騰的海浪,迎風碎落的水珠晶瑩剔透,無不是羈旅中望眼欲穿的光影疊合(《浪》)。思念的情緒,恰如光錐的橫截面,在一剎那截停、保留。在兩處不能借機的中間段,尋求落腳的實在。于是光錐又起。
藝術家王易罡
參展藝術家楊愷亮與藝術家王易罡
光錐抵達,便是命運;光錐所到,便是交集。本次展覽10月28日向公眾開放,將會帶給大眾一次不一樣的體驗。展覽將持續至2024年1月8日。
(來源:兀美術館)
藝術家簡介
郭振宇,1969年,山東諸城人,當代藝術家?,F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山東省美協原理事,山東油畫學會副秘書長,山東美術館研究館員、學術研究部主任。山東大學文藝美學研究中心特聘教授、山東師范大學、山東建筑大學、濟南大學、山東農業工程學院研究生校外導師。
藝術履歷:
曾創作大型軟雕塑作品《中華根》;策劃由山東省文化廳、教育廳、山東省殘聯主辦,于中國美術館舉辦的《生命的編織》《心之韻》大型藝術展;電視紀錄片《生命的編織》在中央電視臺等55家全國電視網及海外播放,被定為中國人權對外宣傳片。2000年在布達佩斯20世紀國際文化節上被評為“中國藝術海外傳播優秀作品獎”。策劃“傳承——單應桂美術作品巡禮展”獲文化部“館藏精品展出季優秀獎”,策劃“中國姿態·第三屆中國雕塑大展”、“青未了——山東省高等學校藝術院系畢業生作品展”等大型展覽。先后參加德國科隆“當代中國藝術家六人展”、“北京奧運美術展覽”、“山東省第十屆文化藝術節美術作品展”等國內外展覽。作品先后獲得“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中國青年藝術家作品獎”等獎項,被藝術機構、美術館等機構、個人收藏。舉辦“觸目·郭振宇”“原能·郭振宇”等個展。
楊愷亮,1974年生于山東濟南?,F生活和工作在德國柏林和中國濟南。
1992—1995年就讀于山東藝術學院美術系油畫專業;2001年赴德國漢堡美術學院深造;2003年獲漢堡美術學院與德國對外學術交流中心DAAD杰出外國學生獎;2004年獲Karl H.Ditze基金會獎學金;2006年獲die Zwoelf獎學金;同年漢堡美術學院碩士研究生畢業。
個展:“楊愷亮畫”,漢堡TOM REICHSTEIN CONTEMPORARY(2020年);“生長的樹楊愷亮畫展”,柏林Schultz畫廊(2018年);“生長的樹楊愷亮畫展”,德累斯頓美術館(2017年);“由西向東楊愷亮畫展”,山東美術館(2015年);“楊愷亮畫”,柏林carlier|gebauer(2012年);“楊愷亮畫”,巴黎Investance(2011年);“楊愷亮畫”,柏林carlier|gebauer(2009年);“楊愷亮畫”,沃爾夫斯堡城市博物館(2007年);“楊愷亮畫”,柏林carlier|gebauer(2007年);“楊愷亮畫”,柏林carlier|gebauer(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