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至22日,第14屆佛羅倫薩國際當代藝術與設計雙年展在意大利佛羅倫薩達巴索古堡(Fortezza da Basso)展覽中心舉行。佛羅倫薩雙年展與“威尼斯雙年展”“米蘭三年展”并稱“意大利三大藝術展”。
第14屆佛羅倫薩雙年展于當地時間22日下午6點落下帷幕,中國單元四位參展藝術家分別榮獲當代陶瓷銀獎、水墨與綜合材料銅獎、陶瓷創作銅獎、作雕塑創作單項獎四項藝術大獎;中國單元策展團隊三人喜獲雙年展大使榮譽證書及金質紀念獎章,這是佛羅倫薩雙年展歷史上首次為策展人頒發的藝術榮譽,它見證并刻寫了中國單元及中國當代藝術家主題展前后十年參展的藝術之路!
此次參展中國單元不僅得到了雙年展主席與藝術總監的重視,也得到雙年展評委會各位國際評委專家的關注。同時受到中國駐佛羅倫薩總領館王文剛總領事的親臨展覽現場的關心。以及意大利托斯卡那大區主席Eugenio Giani先生對中國參展藝術家的歡迎與禮遇!
2023佛羅倫薩雙年展展覽現場
2023’第14屆佛羅倫薩國際當代藝術與設計雙年展中國單元
主展館:佛羅倫薩達巴索古堡
展覽時間:2023.10.14--10.22
參展藝術家:
沈敬東、陳文令、一山、蔡小松、袁文彬、
馬志明、羅青、雷紅、卿泰卯、袁俐、
聶競竹、李婳、劉文、胡子超
策展人:張思永
學術總監:武洪濱
展覽總監:張丞森
展覽統籌:陶陶
中國單元獲獎現場
2023佛羅倫薩雙年展頒獎現場
2023佛羅倫薩雙年展頒獎現場
第14屆佛羅倫薩雙年展獲獎證書與獎牌
李婳作品獲第14屆佛羅倫薩雙年展—洛倫佐藝術銀獎。
第14屆佛羅倫薩雙年展獲獎證書與獎牌
劉文作品獲第14屆佛羅倫薩雙年展—洛倫佐藝術銅獎。
第14屆佛羅倫薩雙年展獲獎證書與獎牌
卿泰卯作品獲第14屆佛羅倫薩雙年展—洛倫佐藝術銅獎
由策展人張思永代領獎
第14屆佛羅倫薩雙年展獲獎證書與獎牌
聶競竹作品獲第14屆佛羅倫薩雙年展—洛倫佐藝術優秀獎
由學術總監武洪濱代領獎
佛羅倫薩雙年展策展人—洛倫佐金質紀念獎章
第14屆佛羅倫薩雙年展大使證書
策展人張思永獲佛羅倫薩雙年展大使榮譽證書及洛倫佐金質紀念獎章
2023佛羅倫薩雙年展頒獎現場
第14屆佛羅倫薩雙年展大使證書
學術總監武洪濱獲佛羅倫薩雙年展大使榮譽證書及洛倫佐金質紀念獎章
第14屆佛羅倫薩雙年展大使證書
展覽總監張丞森獲佛羅倫薩雙年展大使榮譽證書及洛倫佐金質紀念獎章
張思永和武洪濱獲獎現場
張思永和佛羅倫薩雙年展主席在現場
中國單元策劃團隊與雙年展主席及雙年展評委會專家團在獲獎現場
第14屆佛羅倫薩雙年展藝術家集體獲獎現場
此次雙年展期間,中國駐佛羅倫薩總領事王文剛應邀出席,展覽負責人賈科博·切洛納,中國單元策展人張思永,學術總監武洪濱及參展藝術家一起陪同觀看了佛羅倫薩雙年展中國單元的作品展覽,王總領事對中國參展藝術家表示祝賀并進行親切交流。他表示,藝術沒有國界,希望中國藝術家以參展為契機,充分利用多樣的藝術形式,講好中國故事、唱響中國聲音,展現中國藝術的發展成就和可親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增進民心相通。
托斯卡納大區主席Eugenio Giani先生親臨中國單元現場
展覽期間,意大利托斯卡納大區主席Eugenio Giani先生,親臨中國單元展區,并一一問候了參展藝術家,對中國參展藝術家表示歡迎。
展覽現場
Exhibition view.
中國單元
2023佛羅倫薩雙年展展覽現場
“我是你”與“我和你”
——第十四屆佛羅倫薩雙年展中國單元暨十年“佛雙”中國主題合作之路
2023年第十四屆佛羅倫薩雙年展以“I Am You”(我是你)作為本屆的主題呈現出多重哲學、心理學、社會學的文化意義。不言而喻,本屆雙年展以“主體”與“他者”以及“個人”與“集體”的關系作為其在當下的探討對象。從前幾屆對“藝術”、對“生態”的關注轉移到了“人本身”。這不僅令我想起不久前公布的2024年威尼斯雙年展主題“Foreigners Everywhere”(處處皆外人),同在亞平寧半島上的兩座藝術之都不約而同地將“身份的概念”作為各自雙年展的核心命題,或許昭示著我們身處的這個時代所面臨著的問題是一個關乎“你”、“我”、“他”的關系問題。
從哲學上而言,“他者”與“自我”相對,是西方哲學中的一個重要問題。他者問題本質上體現了西方哲學界對于一直以來的以“自我”為中心的主流哲學的反思,也體現了對于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的思考。他者化意味著個體在他人的注視下體驗到了自我的存在,通過他人的肯定來確認自我的意義,尤其在20世紀日益興起的后殖民主義、女性主義以及生態主義中被廣泛運用。在諸多思想家和批評家不斷對“他者”概念進行重新闡釋的過程中,作為西方哲學關鍵詞的“他者”本身所具有的二元對立思想逐漸得到消解與重構。如,二十世紀初現象學的代表人物胡塞爾認為他者就是自我“映現”出來的另一個自我,自我與他者可以隨意轉換,但這種“交互主體”依然只是同一個自我的變形而已。海德格爾在此基礎上進行了進一步的拓展,指出“他者”是自我的一種存在方式,即主體也是“他者”;后殖民主義理論則從群體角度試圖重塑被殖民化的“他者”形象,以期建構一個“自我”和“他者”可以友好對話的新空間。進入21世紀,全球的整體政治語境顯得更加微妙,地緣更加復雜多樣甚至危機重重?!吧矸菡巍迸c多元文化主義思潮合流,在當代公共輿論和日常生活中所產生的廣泛和強有力的影響,對西方國家的自由民主制度和社會政治秩序形成有力的沖擊。在這種情況之下,國際雙年展及策展人也通過藝術的方式介入到這一時代論題的共構中來。
本屆佛羅倫薩雙年展以“I Am You”為名意在喚起對人類之間存在的差異性身份——性別身份、文化身份、信仰身份、社會身份、以及多重流動身份的充分重視的同時,倡導一種以“身份互換意識”的方式,去構建一種“自我的他者——他者的他者——他者的自我”的行為邏輯來彌補當代人際的裂隙??陀^而言,身份的差異化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它涉及到文化、社會和心理等多個方面。在現代社會如何盡力避免“他者化”傾向的產生,促進不同文化群體與族裔之間的交流和融合,建立一個更加包容和開放的社會日益成為東西方文明形態正在形成的一種共識?;诖?,本次受邀參展的中國單元從主題出發,呈現出有別于西方語境下對“自我與他者”問題的判斷。本次參展的14位中國藝術家以自身的創作從不同的身份視角對本屆雙年展的主題給予了自身的回應。
從文化身份角度來看,“自我與他者”是一種文化差異的體現。不同的文化傳統和價值觀導致人們對其他文化的不理解和排斥,這種文化差異不僅導致了“他者化”的產生,也促發人們對于這一現象的反省?;谶@一視域,一山、蔡小松、卿泰卯、馬志明、李 婳、劉文從母體文化出發探尋“母語”如何擁抱他者的問題:蔡小松與卿泰卯采用東方水墨話語來對接西方語言體系;蔡曉松從語言學角度運用東方書寫的能指來復現“I Am You”這一西方語言之所指;卿泰卯則運用跨藝術門類與語言的表達方式將東方文化的視覺符號與西方戲劇話語進行對接;李婳與劉文不約而同地采用陶瓷作為自身的表達媒介,李婳從陶瓷中抽引出道家水性哲學以堆疊的方式傳達東方文化記憶的褶皺,劉文則采取典型的傳統東方文化象征物進行符號拓撲學實驗;一山與馬志明則反其道而行,采用西方藝術媒介呈現東方藝術藝術思維,一山以面向未來的姿態,采用數字影像的方式進行計算藝術與元宇宙的對話,馬志明則以東張西望的視角,采用油畫方式對“油”與“墨”為載體的兩種話語交融的可能性進行持續性探索。
從社會身份角度來看,“自我與他者”是一種社會現象。個人和社會領域,就像一枚硬幣的兩面,通過互動、交流、分享和同理心,驅使我們在尋找“我”的過程中面對自己與他人。當一個群體被其他群體視為“他者”時,藝術家們則使用藝術的智慧來隱喻與表達這一社會問題。沈敬東幽默地將波普藝術的普適性與族裔傳統的體系性巧妙結合,以“百家姓”對應全球化語境中四海一家的概念;陳文令同樣采用詼諧的喻體探討主體之人與喻體之物的主客交融問題;袁文彬則采用“寓言式寫作”方式從敘事學角度講述不同身份主體在當代的處境與啟示;羅青以其擅長的精神肖像技藝深度描繪出一個個鮮活的個體來呼應“我即你”的判斷。
從心理身份角度來看,“自我與他者”是一種心理形態。它伴隨人的不同的經歷,以及內在心理變化,貫穿我們的一生。每個獨立的個體都面臨著一場通往覺知的內心之旅,將自己從現實世界中解放出來。面對社會強加的面具與自我營造的幻覺,心理身份的認知與表達成為藝術家面對世界的一種有效手段。參展藝術家聶競竹將一種輕松、精致且不失玩味的設計感植入其藝術創作,以充滿時尚感與戲劇性的造型彰顯著新人類的前沿心態;袁俐的繪畫以既視感與碎片化的特征緊扣時代的節奏,后現代的自由意志與表達成為她觀察存在與生活的態度;胡子超的肖像制造出復雜的心理空間組合,這些空間也為其不同心理身份的隨時切換提供可能;雷紅的藝術表達則更加直接與直白,矛盾與糾纏,壓抑與綁縛呼之欲出,肉身與精神掙扎的痕跡與證據溢于言表。
相信本屆佛羅倫薩雙年展中國單元將會給展覽帶來一場別開生面的藝術盛宴!
回首十年來,我們與佛羅倫薩雙年展的合作結下了難忘的緣分。2013年,本人受邀擔任第九屆佛羅倫薩雙年展中國主題展策展人,開該雙年展歷史上首次邀請中國策展人策劃中國主題展之先河;2017年策展人張思永先生受邀擔當佛羅倫薩雙年展中國主題展策展人,并斬獲該展包含繪畫與影像兩項金獎在內的多項榮譽;2023年,我們二人再次受雙年展之邀聯袂打造佛羅倫薩雙年展上的“中國單元”。十年來,我們與佛羅倫薩雙年展攜手同行,多次的高學術水準的合作不僅令我們與佛羅倫薩雙年展產生深厚的友誼,也建立了彼此的信任,2017年我們被佛羅倫薩雙年展聘為國際委員,負責國際范圍內藝術家的推薦與遴選。十年中,四十余位優秀的中國當代藝術家通過嚴格遴選在佛羅倫薩雙年展中國單元的舞臺上星光閃耀,也讓中國的當代藝術在重要的國際雙年展中成為世界矚目的亮點。從第九屆佛羅倫薩藝術雙年展到第十四屆佛羅倫薩藝術與設計雙年,從“倫理作為藝術的DNA”(第九屆主題:Ethics as the DNA Art)到“地球、創造力及可持續性”(第十一屆主題:Earth Creativity&Sustainability)再到“我是你”(第十四屆主題:I Am You),佛羅倫薩雙年展的主題始終保持著與全球化發展中人類熱點的同頻共振,我們精心策劃的中國主題(單元)緊緊呼應這些時代命題,以東方文化的視角與藝術家們充滿才華的表達呈現出全球一體化潮流中的文化多樣性與獨特性,從而也受到了來自世界各地藝術家與觀眾們的充分認可。站在十年“佛雙”的端點,回望我們一起走過的藝術之路,既是感慨!更是欣慰!
感謝“佛雙”!難忘“翡冷翠”!
武洪濱(佛羅倫薩雙年展國際委員)
2023年9月于中國人民大學
2023佛羅倫薩雙年展展覽現場
2023佛羅倫薩雙年展展覽現場
2023佛羅倫薩雙年展展覽現場
2023佛羅倫薩雙年展展覽現場
2023佛羅倫薩雙年展展覽現場
2023佛羅倫薩雙年展展覽現場
2023佛羅倫薩雙年展展覽現場
2023佛羅倫薩雙年展展覽現場
2023佛羅倫薩雙年展展覽現場
2023佛羅倫薩雙年展展覽現場
2023佛羅倫薩雙年展展覽現場
2023佛羅倫薩雙年展展覽現場
2023佛羅倫薩雙年展展覽現場
2023佛羅倫薩雙年展展覽現場
2023佛羅倫薩雙年展展覽現場
2023佛羅倫薩雙年展展覽現場
2023佛羅倫薩雙年展展覽現場
2023佛羅倫薩雙年展展覽現場
2023佛羅倫薩雙年展展覽現場
第十四屆佛羅倫薩雙年展的主題是以個人和集體身份的概念為中心,具有多重哲學、心理學、社會學和文化意義。
一方面,身份的概念可以將我們與其他人的身份區分開來的特征具有關聯性,使我們成為獨特且不可復制的個體(個人數據和遺傳遺產)。另一方面,身份與屬于一個或多個群體(或社區)的需要相關聯,這有助于定義我們自己和他人對我們的看法。
另一方面,個人和集體身份可以被視為兩個不斷交織的視角,只有將它們放在一起才能讓我們了解我們是誰或我們想成為誰。因此,第十四屆佛羅倫薩雙年展的主題采用了一個綜合的視角,考慮到個人和社會領域,就像一枚硬幣的兩面:一枚獎章源于一種感覺,通過互動、交流、分享和同理心,驅使我們在尋找“我”的過程中面對自己與他人。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不是基于一勞永逸地定義我們是誰或是什么身份的想法,而是要強調伴隨我們的內在變化,以及不同的經歷,貫穿我們的一生。
2023佛羅倫薩雙年展展覽海報
其他
2023佛羅倫薩雙年展展覽現場
2023佛羅倫薩雙年展展覽現場
2023佛羅倫薩雙年展展覽現場
佛羅倫薩雙年展官方主題畫冊
參展證書
參展證書
參展證書
參展證書
2023佛羅倫薩雙年展展覽現場
2023佛羅倫薩雙年展展覽現場
2023佛羅倫薩雙年展展覽現場
2023佛羅倫薩雙年展展覽現場
2023佛羅倫薩雙年展展覽現場
(來源:藝術頭條)
策展人簡介
張思永
藝術家,策展人,北京千年時間畫廊創始人,藝術總監、南昌千年時間藝術中心館長。
佛羅倫薩雙年展國際委員、李斯特中心-北京匈牙利文化中心藝術總監、北京國際設計周城市更新研究中心特聘專家、烏拉圭藝術中心策展人及藝術總監,江西師范大學特聘教授,現當代藝術研究交流中心主任。
近年參與策劃的國際藝術交流展覽:
2023-第14屆佛羅倫薩國際當代藝術與設計雙年展中國單元
2023-烏拉圭藝術中心,故事、圖畫與脆弱性——里卡多·蘭扎里尼個展
2023-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與薩爾瓦多共和國建交五周年——跨越與融通·中國當代藝術展,
2022-第14屆哈瓦那雙年展中國單元,
2022-色彩與超現實——烏拉圭當代藝術展,
2019-隱現——中國當代藝術展在匈牙利,
2019-南非德班美術館、究其所思——中國南非藝術對話展,
2019-第13屆哈瓦那雙年展中國單元,2018-德國波恩當代藝術館、境現——中國當代藝術展,
2018-加拿大多倫多藝術中心、涌現——中國當代藝術展,
2018-北京匈牙利當代藝術展,
2017-第11屆佛羅倫薩雙年展中國主題展,
2017-巴黎大皇宮ART CAPITAL——中國主題作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