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視界網報道 書畫大師許麟廬先生稱贊他“熔甲骨秦漢文字為一爐,創出個人風格又不失篆書法度……無論章法布局均達到大家手筆”;
著名書法大家歐陽中石先生亦對他贊賞道“子愷同道手制頗具匠心,正所謂古不乖時,今不同弊,饒有情趣”;
韓美林先生曾書大字稱贊其為“小石大天,不宗凡馬”;
西泠五老之一九十高齡的林乾良先生以甲骨文題贊曰“山東名家,西泠同社,詩書畫印,可稱四絕。為人善,有古風。藝既高,德如之。天下知其才,大眾好其作,如圓月之在中天?!?/p>
他,就是馬子愷。
他是當代國學藝術名家、文化學者、書畫篆刻家……,他還有另外一個自己引以為傲的身份,就是泉城濟南的兒子。
為了古篆和國學的研學和發揚光大,他長期躬耕于首都北京,巡展的足跡遍布海外,但他卻在詩中常說“我愛我家山……”
濟南,是他藝術的原點,更是他終生的眷戀。在這個暖秋,濟南紅葉谷已遍山染紅,馬子愷再次返回故鄉,做客中華網山東《中華茶座》,講述他與濟南、與古篆、與西泠的不解情緣……
詩書畫印皆涉獵,人到中年,他將更多的精力集中在古篆藝術上,近十幾年更將其抽象成為國學文化符號,向更多領域衍伸拓展。他希望古篆藝術和國學文化走進大眾,走向海外,讓國人同胞深深為老祖宗的文化遺產而自豪,讓外國朋友更了解這個東方文明古國。今天,讓我們一起沿著他的足跡,看中國印記如何地開花……
讓中國印記遍天下
聊到印,我將馬子愷老師近十幾年的工作總結為“讓中國印記遍天下”,他很感謝這種說法,認為是對他多年努力的中肯評價和認可。他長期致力于古篆藝術和國學文化的繼承、研究、創新和推廣,通過參與舉辦一系列國際藝術展覽,為中國的古篆藝術代言發聲,創新提出了“國學藝術新表現主義”,成為最早把古文字書法送出國門的先行者。他稱疫情前的十幾年間,自己圍著地球繞了好幾圈,就做一件事——古篆藝術巡展。
讓古文字“活”起來,讓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走出國門,走遍全世界,這是馬子愷帶著巡展奔赴的使命。美國、英國、法國、加拿大……世界上重要的藝術發達的國家幾乎都留下了他的足跡。每一次的巡展都取得巨大反響,受到當地人民的特烈歡迎,也為國內藝術同行的國際交流之路開辟了一些新途徑。最讓他感到高興的是,巡展中展現的古篆藝術和國學文化“破圈”了,它們并沒有局限于國外的華人圈子,而是受到不同民族、不同膚色、不同語言的人民的廣泛喜愛。這證實了他堅信的“藝術無國界,審美多元化?!钡睦砟?。
“國學就是一國之學問,或一國之故學,以經典的文史哲為代表。廣義上講,詩詞、古琴、茶道、香道、圍棋、衣服等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文化象征物的研究傳承,都可看做是國學的范疇?!闭f到國學,馬子愷侃侃而談,所謂古篆,就是中國古文字,包括古璽印、陶文、甲骨文、金文、古籀、簡帛書等藝術形式,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凝結了炎黃先祖們最早的生產、生活智慧結晶,呈現著中國文化鮮明的脈絡和精髓,擔負著偉大深厚的東方文明延續歷史與弘揚文化的使命??鬃訉W說重在“仁”,但把學習的方式方法最終還是落到“藝”這個概念。馬子愷認為,藝術語言應當具有時代性、國際性和創新性,他用現代意識和國際眼光重新審視這些古代文化藝術瑰寶,將書法篆刻從技術層面上的“器”提升到“道”的層面,從中國傳統文化和世界優秀文化的藝術觀中尋找屬于自己的藝術語言,又用現代的藝術語言來重新敘述中國的傳統文化。他的巡展走進了巴黎盧浮宮、走進了超過130年歷史的法國沙龍美展,“也算是為中國藝術家在國際舞臺上爭得了一席之地?!彼f。
在“出?!毖舱沟穆贸讨?,給馬子愷留下深刻印象的一次活動,就是在倫敦與英國前首相卡梅倫的互動。馬子愷將手書古篆書法“黃金時代”贈予唐寧街官方收藏,以此慶祝中英兩國友誼。而卡梅倫首相對他的另一件作品也充滿了興趣?!澳鞘怯眉坠俏膶憚撟鞯氖む]冊,卡梅倫首相仔仔細細地看了很久,問秘書說,他也愛好集郵,這件他能不能帶回家私人收藏,秘書說這件就是馬先生送給首相您個人的?!痹隈R子愷的回憶中,當時卡梅倫首相很高興,一眼就認出郵冊中的甲骨文“馬”,表示自己的屬相就是馬,要把這套郵票帶回家給孩子們看。沒想到兩人有這種因緣巧合,首相屬“馬”,馬子愷姓“馬”,這個字有著“一馬當先”“馬到成功”的美好寓意,這件趣事令馬子愷至今記憶猶新,讓他切實感受到了以古篆藝術為橋梁進行交流的重要意義:
蘇美爾楔形文字、古埃及象形文字及中國殷商甲骨文都是人類上古文明中的成熟文字體系。但除了中國文字元脈不斷,流傳至今,其他的都早已消亡,這證明了中華文化持久的旺盛的生命力。也正是因為是象形文字,例如“馬”字,從形狀就能看出其指代的意義,中國文字也就有了廣泛的普世性,即使不認識中國字的人,看到古篆文字也能產生很多想象和共鳴,讓文字和其承載的內涵與外延都突破了地域、文化、膚色、性別、年齡等等的限制。在此基礎上,馬子愷匠心獨運地創造了“彩墨古篆”,——將古篆中填充上色彩,進一步打通了中西方的文化桎梏?!吧适侨祟惞餐那楦薪涷?,看到綠色,就想到春天,看到紅色,就想到激情,看到藍色就感受到一種寧靜和神秘?!?/p>
馬子愷與陳傳席先生
著名美術評論家陳傳席先生說:“馬子愷的作品融合了書法、繪畫,以古人的創造精神去造就一種傳統藝術新圖式,將傳統書法與西方繪畫有機結合。這種集古代書法筆墨與現代繪畫色彩于一體的藝術作品,正是我們這個時代所需要的藝術創新?!?/p>
馬子愷《多彩四季.春夏秋冬》杭州2017春拍成交價:150萬元
馬子愷《春曉》北京保利2015春拍成交價:67.8萬元
保利拍賣現場
“彩墨古篆”馬子愷作品亮相保利十周年春拍受熱捧
在巴黎盧浮宮展示的《四季平安》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馬子愷舉例,還有一幅以孟浩然的《春曉》內容創作的彩墨書法,“就是‘春眠不覺曉……’那首詩,那些古文字,別說是外國人,就是中國人也基本看不懂,但我用綠色彩墨表現,大家都能感受到春天的氣息?!蹦切┳质恰芭f”的,同時也是“新”的。他在展覽現場接受《歐洲時報》記者采訪時感言道:“中國藝術要發展,就要走向世界,與世界對話?!倍怨抛瓰榇淼南笮挝淖?,在他看來,無疑是最好的載體,而他更深深為藝術語言勝過百般言說的魅力而傾倒。
藝術是國學的載體,生活是藝術的容器
作為象形文字的古篆,如今已突破了單純的作為文字的范疇,變成了一種抽象的、意象的藝術和文化符號。藝術的表現形式是多元的,載體更是多元的,在古篆藝術巡展中,不僅有書法、篆刻,還有更多的藝術衍生品。馬子愷坦言,在古人眼中,篆刻不過是雕蟲小技,文人余戲,令他沒想到的是,發現到現今卻深受年輕人喜愛,其衍生品也發展成了一個利潤可觀的產業。
近幾年,馬子愷也在藝術的衍生品方面做了一點嘗試,與萬事利絲綢集團及大賀文化金融集團合作,他將古篆作品為藍本,把書法篆刻、唐詩宋詞、國學名言、陶瓷剪紙等中國傳統文化符號濃縮一體,以絲綢為載體,創作出了帶有古篆元素的國學風絲巾,沒想到一炮走紅,更因被當紅流量明星劉亦菲佩戴而名聲大噪,最終以10萬條的銷量,為市場帶來了5.8億的營收。中國第一個藝術眾籌項目,馬子愷又意外地在縱橫交錯的纖維間創造出了集東方文化大成的藝術經典之作。雖然作者只能有一個版權費,但這種“小文創、大訂單”的文藝與商業結合創造的奇跡,讓馬子愷看到了時代洪流滾滾前進的方向。
劉亦菲“超愛”《四季平安·春》藝術絲巾
馬子愷在法國盧浮宮展覽與法國粉絲合影
在現今的商業社會,特別是乘著網絡和電商急速發展的東風,文化藝術這只“舊時王謝堂前燕”要想傳承發展,就要“飛入尋常百姓家”。近些年一陣“國潮熱”重新掀起,特別是在年輕人之間,大家不再去盲目追求“國外的月亮”,開始從中國傳統文化中重新發掘精華,并以創新的形式將其融入到現代生活中。而傳統藝術和國學文化的也再次被重視,不僅重新煥發青春,更重要的是從“形而上”的概念,落實到了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前所未有地創造出商業價值。
馬子愷認為這對于藝術家來說,這也是好事:“一個藝術家的生命是有限的,作品數量更有限。而讓藝術成果轉化成衍生品,為大眾、為社會服務,才能得到永恒的生命力。這是從二戰之后,無論是歐美,還是國內各種藝術思潮不斷更新迭代所指向的?!倍@一進程隨著互聯網的力量大大加速了,他更深入地思考道,“從抽象主義運動到波普,到安迪沃霍爾,藝術商業化的發展,就像博伊斯講的一樣,人人都是藝術家,人人都能成為藝術家?!?/p>
“我經常在考慮,究竟是藝術的生活,還是生活的藝術?還是兩者微妙地結合到一起?藝術家的作品通過生活來轉化,變成生活中的隨處可見,非常有利于大眾審美的提高?!钡R子愷提醒切忌“粗制濫造”,在商業化的風潮中迷失藝術的方向,“所謂‘雅俗共賞’,不是向‘俗’的地方去靠攏,而是要向‘雅’的地方去提升,藝術走進生活,是為了提高生活品位。我們要歌頌傳統,傳統永不會磨滅,而創新是一個求新求變的過程,日日新,又日新,我們在這個過程中知道創新之艱難,所以更加努力去實現創新目標”
在馬子愷看來,藝術是國學的載體,生活是藝術的容器。
接下來在藝術品走入生活的方向上還有哪些創新,馬子愷表示,計劃做一些和文旅相關,比如最近就有相關方與他接洽,籌建一個天然的戶外藝術館?!斑@又是一個新的挑戰,等有了具體方案再向大家匯報?!?/p>
采訪后記
聊未盡興,日已偏西?;氐焦枢l,周圍都是熟悉的鄉音,馬子愷老師的心意濃烈,想說的話也特別多。他給我們講了和多位恩師的往事,如許麟廬是齊白石最看重的弟子,許老非常尊師重道,不僅十年如一日地日日請安侍奉,更是用心對待,齊老遺像中他帶的那頂皮帽,就是馬子愷師母許夫人用自己的羊皮坎肩改的。還有恩師帶著自己吃火鍋的趣事……
馬子愷與恩師許麟廬先生
馬子愷老師笑說,等告老還鄉時,要把這些前輩大師的趣聞軼事寫下來,出本散文集。學藝先學作人,他希望自己不但能給后人留下藝術和文化的遺產,更能將從恩師身上學到的作人做事的道理留下,讓那些高風亮節的品質,引領后人在藝術和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長遠,越走越踏實。
濟南市政協委員馬子愷出席政協會議
來源/文化視界網 作者/陳雅雯
攝像/陳旋
攝影/金德鋒
轉載請后臺獲取授權